这两年,中美航线一直被关税的阴云笼罩,不少出口企业明显感觉到压力。但与此同时,东南亚市场却悄悄火了起来,成了很多中国企业眼里的 “第二增长极”。为啥大家都盯着东南亚?背后其实有不少现实考量。
一、东南亚为啥成了企业必争之地?
首先是成本问题。美国不断加征关税,国内企业利润被压缩得厉害,而东南亚人工、场地等成本相对低很多,耐克、三星这些国际巨头早就把部分产能转移过去了。再加上 RCEP 协议生效后,区域内 90% 的货物能享受零关税,去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增长超过 20%,红利肉眼可见。还有供应链安全的考虑,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更稳妥,“东南亚 + 欧美” 双循环战略正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。
但想在东南亚市场站稳脚跟,物流是绕不开的坎。很多企业碰到过这些难题:跨境清关太麻烦,东南亚各国政策不一样,有时候清关延误一天,损失就是上万块;仓储配送也乱,当地物流企业分散,“最后一公里” 配送经常出问题,货物延迟、破损时有发生。
二、物流破局关键:本土网络 + 灵活方案
要解决这些问题,得靠深耕两地的物流服务商。比如国内不少物流企业在深圳、东莞、广州、上海等 23 个城市设有分公司,覆盖了主要枢纽,团队有 300 多人,平均 15 年操作经验,能 24 小时响应企业需求。运输方式也多样,中欧班列、铁海联运、跨境卡车等,能根据货物特点定制路线。
在东南亚本地,他们也下了不少功夫。越南、泰国、印尼等 7 个国家都有分公司,清关团队对当地法规很熟悉,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件。曼谷、胡志明、雅加达等地有自有仓库,提供库存共享和 VMI 服务,企业不用担心库存积压。末端配送和当地的 J&T 等大物流商合作,覆盖了 98% 的区域,配送效率有保障。
三、实战案例:企业如何靠物流降本增效?
浙江一家五金企业打算在越南建厂,设备运输到胡志明时,因为清关流程不熟,生产线差点停滞。后来物流商走了宁波到凭祥的陆运路线,提前在越南做预清关,走白色清关通道,7 天就把设备送到了,比传统海运节省了 15 天,避免了停工损失。
广东一家纺织品企业更聪明,利用 RCEP 规则做了供应链调整。以前成衣直接出口日本要交 12% 的关税,现在先把纱线出口到越南,在当地织布、做成衣,再申请 RCEP 原产地证书,证明区域内增值超过 40%,这样出口日本就零关税了。算下来,一个货柜能省 1.2 万美元,一年下来节省不少成本。
四、企业反馈:物流选对了,省心又省钱
不少和物流商合作的企业都有感触。有新能源企业说:“他们比我们自己还懂东南亚,清关、运输流程门儿清,推荐的本地车队也合规,省心不少。” 做家具出口的企业则提到:“以前散货拼柜,运费高还容易损货,现在整柜直发,运费省了 30%,货损率几乎为零,服务确实升级了。”
结语:抓住东南亚机遇,物流是重要推手
中美贸易的挑战,其实也是企业开拓新市场的契机。东南亚万亿级市场摆在眼前,物流作为 “先行军”,直接影响企业出海的成败。选对有本土网络、能灵活解决清关、仓储、配送问题的物流伙伴,企业才能轻装上阵,在东南亚市场站稳脚跟。毕竟,在全球化的路上,每一个环节的顺畅,都可能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。